2025年第5期
新闻分类:化肥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5-05-14
甲醇行业公布去年运行情况、确定今年五项重点工作
从4月23日在广西钦州召开的2025年中国甲醇产业大会上获悉,2024年我国甲醇行业运行情况有所改善,表观消费量首次突破1亿吨大关,达到10514.9万吨。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理事长顾宗勤在会上指出,2024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我国甲醇产能增幅放缓,产量大幅增加,市场略有改善,绿色甲醇蓬勃发展。
甲醇产能增速有所放缓。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统计,2024年我国甲醇产能达到10977.6万吨/年,同比增加3.4%,增速下降了2.4个百分点,实际新增430万吨/年。2024年甲醇新增产能仅涉及6个项目,其中4个以煤为原料,产能350万吨/年,2个以焦炉煤气、电石尾气为原料,产能80万吨/年。新增产能和新投产装置数量均为近五年来新低。
截至2024年底,我国煤制甲醇产能8597万吨/年,占总产能的78.3%,同比增加3.5%,其中采用新型煤气化技术的煤制甲醇装置产能7963万吨/年,占总产能的72.5%,同比提高了4.6%。焦炉煤气等尾气综合利用生产甲醇的项目随着焦化行业转型升级逐渐完成,项目增加数量明显减少,这部分产能为1580万吨/年,占比为14.4%,同比增加了6%。从规模来看,2024年新投产项目中仅内蒙古宝丰1套百万吨/年及以上装置,其余5套装置均低于6万吨/年。
产量同比大幅增加。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统计,2024年我国甲醇产量为9182.2万吨,净增865万吨,同比增长10.4%,增幅提高6.7个百分点,为近七年以来最高水平。
从工艺来看,单醇装置产量为8750.8万吨,占总产量的95.3%,同比增加9.4%;联醇产量431.4万吨,仅占比4.7%,但增幅高达34.5%,这部分产量增加并不是合成氨联产甲醇,而是近两年投产的焦炉煤气、电石炉尾气等尾气综合利用制甲醇项目。
从原料结构分析,煤制甲醇产量为7701.4万吨,占总产量的83.9%,同比增幅为10.4%;焦炉煤气等制甲醇产量为1035.2万吨,占比11.3%,同比增加8.8%;天然气为原料甲醇产量基本保持稳定,变化不大。
甲醇市场总体略有改善。2024年甲醇市场的低迷走势有所缓解,产量大幅增长且增速高于产能增速,表明甲醇生产企业利润有所修复。据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统计,2024年甲醇全年平均出厂价格为2421元/吨,与2023年相比每吨高出83元,同比提高3.5%。
甲醇市场改善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生产成本方面,我国甲醇生产以烟煤为主要原料,2024年烟煤的平均到厂价为973元/吨,同比下降11.6%,煤制甲醇生产成本压力降低。
其次是2024年甲醇进口稳中有降,去年进口量为1348.4万吨,较上年减少106.9万吨,降幅为7.3%。进口甲醇中,来自中东货源有所增加,达到1027万吨,同比增长10.5%,进口减量主要是由于新西兰和特立尼达和多巴哥装置的停车降负以及欧美甲醇价格上涨致使部分货源流向欧美市场。
第三是下游消费支撑力有所增强。2024年甲醇表观消费量为10514.9万吨,同比增加7.8%。下游消费中煤(甲醇)制烯烃仍占据首位,但受烯烃市场影响,需求增量并不明显。而醋酸、聚甲醛、MTBE、BDO、甲醇燃料等下游需求增长显著,对甲醇市场形成一定支撑。
绿色甲醇产业蓬勃发展。近年来,随着新能源产业迅速发展以及绿色甲醇在船用燃料、燃料电池和绿色化工制造等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和巨大需求潜力,国内外积极规划绿色甲醇项目。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6月底,海外规划绿色甲醇项目共有102个,合计规划产能约1327万吨/年。国内方面,截至去年7月底,投产、在建、备案和签约的绿色甲醇项目78个,规划总产能超过2600万吨/年,累计规划产能超过5000吨/年。自去年开始,一批绿色甲醇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据公开信息统计,截至今年年初,国内已有16个大型绿色甲醇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涉及产能277万吨/年,规划产能约500万吨/年。预计今年将会有新建绿色甲醇项目实现投产。
谈到我国甲醇行业发展面临的形势。顾宗勤分析指出,一是世界经济复苏前景不确定性上升。2025年,全球通胀有望继续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25年全球通胀涨幅将由2024年的5.7%回落至4.2%。受通胀放缓支撑,主要经济体普遍会进入降息周期,世界经济有望实现温和增长。但由于贸易限制措施增多、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债务高企以及美联储货币政策对全球经济金融的影响交织叠加,经济增长前景面临的下行风险较大。2025年以来,美国特朗普政府发布一系列关税措施,对全球贸易复苏带来巨大挑战,加大世界经济下行风险。
二是全球能源版图加速重构。目前国际能源格局处于深度调整中。2024年传统化石能源中,石油和煤炭需求增速明显放缓,分别降至0. 8%和1%,并且石油在全球能源需求中的占比首次降至30%以下。原油价格中枢下移的趋势可能仍将持续。从全球能源需求的结构来看,电力需求增长强劲,电力需求增量占到了全球能源需求总增量的五分之三。可再生能源成为满足新增电力能源需求增长的主力。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发布的《2025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统计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新增585吉瓦,占全球新增电力装机容量的92.5%,年增长率达到15.1%,创下历史新高。2024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球总发电量的32%,全球能源结构正在向着清洁能源加速重塑。
三是我国在新能源领域发展成绩显著。近年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装机规模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从发电到储能、消纳环节多项新能源技术和装备制造水平已全球领先,产业链完备,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清洁电力供应体系,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可再生能源制氢的经济性显著提升,与煤制氢相比将具备竞争力,为传统甲醇行业与新能源耦合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并为绿色甲醇项目落地实施奠定基础。
四是化工行业“内卷式”竞争激烈。近年来,我国石化行业经济运行压力较大,全行业连续两年利润总额同比降低。甲醇行业已连续多年延续低迷市场行情,尽管近期效益有所改善,但“内卷式”竞争尤为激烈。一方面,面对供给能力充裕而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部分企业“低价抢量”“以价换市”,挤压了企业利润空间乃至亏损,影响了企业和行业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和企业不顾自身实际,重复建设,缺乏差异化竞争优势,加剧了同质化竞争。全行业要在政府引导下,与企业一道,采取多维度措施,破除“内卷式”竞争困局。
顾宗勤强调今年甲醇行业的5项重点工作:
一是严格控制甲醇产能规模。近两年来我国甲醇产能增速有所放缓,但产能基数非常大,能源资源消耗量十分可观。从产能规模来看,2024年底我国甲醇产能已经达到“十四五”规划目标,今年仍将有约760万吨新增产能计划投产(不含绿色甲醇)。甲醇市场稍有好转,更要警惕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避免行业陷入新一轮低迷行情。
二是加快推进甲醇行业节能降碳升级改造。甲醇生产具有高能耗、高排放特性,节能降碳仍是现阶段行业的重点工作,甲醇企业要充分利用先进企业的节能经验以及技术单位的创新成果实施技术升级改造。
三是积极推进甲醇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今年以来,生成式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数字技术加速发展,将进一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创新应用,为甲醇企业在经营管理、生产运营、安全环保、应急指挥等方面提供支撑。
四是密切关注绿色甲醇创新实践进展。随着多领域力量协同攻关,新能源发电成本快速下降,配套设施逐步成熟,智能化控制系统开发成功,绿氢以及绿色甲醇工业化生产从遥不可及到即将成为现实。传统甲醇企业要紧跟绿氢以及绿色甲醇产业发展动向,积极探索清洁低碳氢气在现有工艺中对化石能源氢的替代。
五是积极跟进碳市场和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为做好碳市场扩容的应对工作,企业要加强碳资产管理,建立完善的碳管理体系,并将优化产品结构、开发绿色低碳产品等措施与企业碳减排目标与计划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加快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步伐。(姜小毛)
去年我国磷复肥行业运行平稳,
今年主线任务重在稳供应、强创新、促绿色、防风险
4月24日,在湖北宜昌召开的第三十二届磷复肥行业年会上,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理事长修学峰表示,2024年我国磷复肥行业克服了原料价格剧烈波动、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下游产业需求增长乏力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经济运行保持平稳。行业主要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425亿元,比上年增长4.5%;利润总额294.1亿元,增长28.5%。行业主营业务利润率6.6%,高出石化行业平均水平1.75个百分点。
修学峰说,2024年,受地缘冲突、能源价格波动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磷肥和复合肥贸易呈“紧平衡”态势。尽管如此,磷复肥行业的国内供应保障能力仍有所增强。2024年国内磷复肥供应量达1390万吨(P2O5),仅次于历史最高水平的2015年,磷肥表观消费量比上年增加120万吨。磷肥产能也连续两年出现小幅增长,2024年达到2200万吨,产能利用率较2023年提高6.3个百分点。
修学峰表示,2024年,磷复肥行业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狠下功夫,行业高质量发展呈现四大特点。
一是产品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企业在增加产品功能、提高养分效率、丰富产品结构上下功夫,产业链进一步延伸,产品价值链也进一步提升。复合肥企业积极开拓思路,丰富产品结构,功能性复合肥占比提升至35%,精准施肥解决方案在东北、华北地区覆盖率超40%。磷肥企业继续在延伸产业链上下功夫,净化磷酸总产能进一步提升,到2024年底净化磷酸总产能约500万吨;磷酸铁产能380万吨,比上年增长25%;多套磷酸铁锂配套项目投产。
二是绿色转型发展更加深入。磷酸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半水—二水”工艺总规模进一步扩大,至2024年产能已达127万吨;超大型磷石膏分解制硫酸联产水泥/熟料装置实现稳定运行。全行业磷肥生产磷得率进一步提升,单位产品能耗强度进一步下降。
三是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升。磷石膏综合利用量逐年提高,2024年相比上年又增加了约500万吨;磷石膏无害化处理装置规模超3000万吨,为磷石膏的无害化贮存和进一步资源化综合利用创造了条件。同时,得益于选矿水平的不断提高,磷矿经济入选品位也大幅度下降。
四是跨界协同成为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排名前十磷肥企业中有9家采取协作方式建设无水氟化氢装置,预计建成后总产能将达55万吨,形成“磷矿—磷酸—磷肥—氟硅材料—新能源材料”的磷氟化工协同产业链,增强行业整体竞争力。
修学峰说, 2025年将是磷复肥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关键之年,行业要以‘稳供应、强创新、促绿色、防风险’为工作主线,在保障粮食安全底线的同时,加速向高质量、可持续方向转型。
当前全球粮食供应格局、能源供需格局与转型正在深度调整,磷化工和肥料产业的布局与调整也呈加速态势。从全球视角来看,世界经济增速低水平徘徊,这给我国磷复肥行业“走出去”带来巨大挑战。同时,极端天气频繁出现,影响粮食生产和贸易;国际贸易格局发生巨大变化,让供应链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加。
从农业发展视角来看,种植结构转型对化肥的结构性需求产生较大影响,FAO呼吁将化肥使用效率提升30%,推动“减肥增效”技术全球化应用。欧盟“从农场到餐桌”战略要求化肥减量20%,倒逼企业进一步推进“种养一体化”、有机无机肥料结合使用的相关工作。此外,农业无人机施肥、遥感技术、AI测土配肥技术在规模化农场渗透率突破30%,这些都要求肥料制造端在农业生产智慧化平台上找准定位,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修学峰强调,稳定国内化肥供应,保障国内农业生产需要一直是磷复肥行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适应国内经济发展需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也有很多新任务要做。
首先,在保障供应方面,确保国内磷复肥生产供应以满足农业需求是当务之急。目前,春耕用肥供应已基本结束,夏管用肥随即提上日程。行业需要建立健全稳定的供应链体系,确保全年磷复肥行业经济运行保持平稳。
其次,行业要在绿色发展和创新上持续发力,今年行业绿色发展的创新点建议重点聚焦磷的高质高效利用、氟资源的生产过程全链条回收、中低品位磷矿和尾矿的利用、节能新工艺的广泛应用、低成本大量化磷石膏综合利用、存量磷石膏的消纳与处置等,全力做好技术攻关与创新活动,进一步推动行业绿色发展向纵深迈进。(王俪锦)
绿色工厂:评价标准要“升级”
2018年,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牵头起草的国家标准《绿色工厂评价通则》首次发布,截至目前已累计支撑培育创建国家层面绿色工厂6430家,省级、市级绿色工厂数万家。今年4月《绿色工厂评价通则》完成首次修订并公开征求意见。该标准为何修订?修订后又有哪些变化?
重构绿色工厂“五化”特征
据《绿色工厂评价通则》国标起草组相关负责人介绍,步入“十四五”,我国进入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关键期。但我国传统行业比重仍然较高,能源结构偏煤、能源效率偏低的状况没有根本解决,资源环境刚性约束持续收紧,国际绿色贸易壁垒逐步加剧。面对新时期工业绿色发展新目标、新任务,修订后的标准更新了绿色工厂的定义,将其改为“实现了能源低碳化、资源高效化、生产洁净化、产品绿色化、用地集约化的工厂”。新标准重构了绿色工厂“五化”特征,并将其作为一级指标,替代了2018年版标准以评价要素为主的一级指标名称表述。
能源低碳化方面,以能源消费强度、碳排放强度、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等二级指标为主,强化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约束,引导能源消费结构转型。
资源高效化方面,提出以原材料消耗强度、原材料利用率、再生材料使用率、取水强度、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等二级指标为重点,引导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生产洁净化方面,提出生产工艺和设备、绿色低碳改造升级、主要污染物产生或排放强度等二级指标,引导进一步挖掘节能降碳潜力。
产品绿色化方面,保持原绿色设计、产品碳足迹等评价要求,同时提出各行业可根据自身情况,如“绿色产品”相关工作开展情况,进一步扩充绿色产值占比及产品绿色属性特征化指标等。替代了2018年版有害物质使用、节能等单列要求,规避了原单项要求不适用的可能情形。
用地集约化方面,删除了原建筑和照明部分要求,重点以土地产出率为核心指标,体现工业用地集约化导向。
首次设置多项“硬门槛”
与2018年版本比,新标准确立了绿色工厂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基本要求和评价指标要求两方面。基本要求方面,2018年版本仅在基础合规性要求条款中提出:绿色工厂应依法设立,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应遵守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近三年无较大及以上安全、环保、质量等事故。新修订的标准则提出11项具体要求,设置多项“门槛”。
合规方面,新标准提出,绿色工厂应满足:近三年未发安全、质量、环保等违法违规行为;不使用或生产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淘汰类的落后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及产品,近三年新增投入使用的主要用能产品设备应达到适用国家强制性能效标准2级水平;达到国家强制性能源消耗限额标准2级及工业用水定额通用值要求。
节能环保方面,新标准要求:提出绿色低碳发展中长期规划及年度目标、指标和实施方案;污染物排放水平达到国家和地方标准要求,污染物排放总量符合国家和地方总量控制指标。
信息披露方面,新标准还提出两条“硬杠”: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核算和报告;披露绿色低碳发展相关信息。
标准起草组负责人表示,新标准在制定过程中严格执行强制性能耗能效、计量器具配备、工业用水定额、温室气体放核算与报告要求、产品碳足迹量化、绿色产品评价等国标及清洁生产等行标要求,坚持“高效、绿色、循环、低碳”引领,以提高标准有效衔接和配套。
强化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
此外,新修订的标准在可持续发展、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方面提出的“门槛”也引人关注。
首先,四大管理体系首次被列为硬性条件。新标准提出,要按照GB/T 19001、GB/T 45001、GB/T 24001、GB/T 23331或相关行业适用标准,或以上相关国际标准要求,建立、实施并保持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和能源管理体系。
此外,新标准提出要开展绿色采购,建立供应商选择、风险分级、审核监督、绩效评价与应急管理机制,优先采购节能、节水、节材等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和服务。
标准起草组负责人表示,新标准围绕量化绩效指标综合评分的思路,已在包括石化在内的各行业绿色工厂评价实践中进行了初步验证,并在绿色工厂动态管理中进行了数据调研,具备可行性。标准通过修订,将更加科学、合理的引领和提升绿色工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质量和效率,以期对工业绿色化水平提升、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助力“双碳”发挥更大作用。(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