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您访问,山东省化肥和煤化工行业协会!

会员注册会员登录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帮助中心

2025年第7期

新闻分类:化肥信息来源:发布日期:2025-07-14

山东省化肥和煤化工行业协会八届三次理事会在荣成召开

 


山东省化肥和煤化工行业协会八届三次理事会2025625日在荣成召开。协会会长、山东能源副总工尤加强,高级顾问杨春升,名誉会长张金成,副会长、明泉集团董事局主席孙洪海,施可丰董事长解永军,副会长谢海素、范秀凯,秘书长李鹏鹏出席了会议。鲁西集团、华鲁恒升、联盟化工、瑞星集团、金正大集团、史丹利集团、鲁北化工副会长单位代表及协会理事参加会议。会议由协会会长尤加强主持。

会议听取并通过了副会长谢海素《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理事会工作报告》,与会代表对协会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的工作给予肯定。

副会长范秀凯汇报了协会专家委员会一年来的工作情况以及下一步的工作打算,与会代表对专家委员会的工作给予高度认可。

陈爱忠通报了今年化工行业安全生产重点工作,介绍了几项国家标准及开展气流床气化用煤团体标准工作制定的进展情况。

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副会长及工作人员变更的议案。因副会长单位人事调整,山东联盟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新建同志担任协会副会长职务,接替王法民同志的工作。根据工作需要,决定聘任陈爱忠为本协会副秘书长,协助秘书长开展工作,同时免去李昌龙副秘书长的职务。

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编印《山东省化肥和煤化工行业协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册》的决议。

各参会领导介绍了本企业2024年工作情况及2025年工作打算。围绕会议核心内容,针对当前的行业形势,介绍了本单位的发展思路,对协会工作提出不少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本次会议完成全部议程,取得圆满成功。(协会秘书处)



第十三届鲁、豫、苏、皖、冀、晋六省化肥行业发展座谈会暨优化延伸产业链发展论坛在荣成成功召开

 


6月25日,第十三届鲁、豫、苏、皖、冀、晋六省化肥行业发展座谈会暨优化延伸产业链发展论坛在荣成成功召开,会议由山东省化肥和煤化工行业协会、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江苏省化肥协会、安徽省化工行业协会、河北省氮肥工业协会、河北省硫酸磷复肥工业协会、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联合举办,由山东省化肥和煤化工行业协会承办。会议深入研判六省化肥行业发展面临的形势,聚焦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优化延伸产业链,共商产业转型新路径,共谋绿色创新举措,进一步推进区域间协同良性发展。上午的会议由山东省化肥和煤化工行业协会副会长范秀凯主持,下午的会议由安徽省化工行业协会秘书长纪云功主持。

六省协会主要领导出席了会议,会议特邀请原山东省石油化学工业办公室刘言主任出席。我省协会参加会议的领导有:协会会长、山东能源副总工尤加强,高级顾问杨春升,名誉会长张金成,副会长、明泉集团董事局主席孙洪海,施可丰董事长解永军,副会长谢海素、范秀凯,秘书长李鹏鹏。来自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河北、山西等六省化肥业界和全国的行业专家、企业代表200余人参加了会议。

山东省化肥和煤化工行业协会高级顾问杨春升指出,当前,全球能源结构调整与“双碳”战略深入推进,化肥行业面临原料价格波动、环保约束趋紧、产能优化升级等多重挑战。鲁豫苏皖冀晋六省既是我国化肥产品的核心生产区,又是化肥消费市场的中心区;都是依托中小化肥企业为主体逐步发展起来的;多年来都面临着产业整合、优化升级的艰巨任务。这些共同点决定了六省化肥企业有着增进交流、加强协作、抱团取暖、共渡难关的共同要求。

杨春升表示,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行业面临很多新课题、新困难,六省化肥行业企业应努力凸显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展示新型化肥及煤基化学品的新质生产力价值,让人工智能与行业融合发展,新型能源与行业耦合发展,体现打造一流绿色企业和现代化综合性化工产业园区的决心,推动化肥这个国计民生不可或缺的传统产业加快提质升级。

山东省化肥和煤化工行业协会会长尤加强介绍说,去年以来,山东省化工行业在规模扩张中提升发展质效,在创新研发中提升技术水平,在固基拓链中提升发展韧性,总体成绩可圈可点。全省尿素、复合肥、甲醇产能均居全国前列。在新材料领域,高性能玻纤、氟硅材料等高端产品崭露头角。全省化工行业研发投入强度达3.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依托3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亮点纷呈。万华化学建成亚洲第一条、世界第二条万吨级尼龙12全产业链工业化装置。兖矿鲁南化工建成世界首台套3000吨级多喷嘴对置式干煤粉气化装置。金正大集团与山东农大合作攻克生物基包膜缓控释肥技术难题,2024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成功实现绿色生物基材料替代石化膜材。

尤加强指出,山东煤化工行业以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推动与石化、盐化、氟硅化工等产业融合发展,向下游新能源、新材料延伸,形成了“焦、肥、醇、炔、苯、油”六条特色发展主线。涌现出万华化学、华鲁恒升、鲁西化工、兖矿鲁南化工、联盟化工、明泉集团、瑞星集团等一批高端化工领军企业和煤基精细化工“链主”企业,化肥和煤化工企业“进区入园”扎实推进,2024年入园率超过55%,产业链韧性与产业集中度显著提高。

尤加强认为,当前行业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国际化工形势复杂严峻,低碳环保压力倒逼转型,全球农业绿色化趋势推动了有机肥、控释肥等新型肥料占比不断提升,生物肥料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12.5%。作为全球最大的化肥生产和消费国,中国化肥市场对高品质肥料的需求持续增长,为行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将给行业带来新的机遇。

河南省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苏东指出,2024年,该省化肥行业克服了原料价格波动、环保约束趋紧、市场竞争加剧等多重挑战,整体运行保持了稳定发展的态势。化肥生产技术结构调整方向是:氮肥优化原料路线与能效提升,持续推进先进煤气化技术应用,提升原料利用效率;推广合成氨、尿素生产过程的系统能量优化技术,深挖节能潜力。发展高效、增值尿素,重点发展稳定性肥料、功能性尿素、车用尿素等,提升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探索绿色合成氨新路径,关注可再生能源制氢耦合合成氨等低碳/零碳技术的研发与示范。

江苏省化肥协会名誉会长秦志强指出,安全环保已成为江苏企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制约因素。2025年,江苏省化肥行业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创新驱动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紧紧把握新一轮全球产业变革大趋势,努力提升行业技术水平,提高行业核心竞争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在节能环保技术、新肥料品种开发、农化服务等方面开展工作;建设行业诚信体系,提升行业企业产品质量和信用管理水平;坚持政府监管与社会共治相结合,创新治理模式促进化肥行业共同进步,真正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安徽省化工行业协会秘书长纪云功介绍说,“十四五”以来,安徽省化肥工业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节能降碳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全省化肥企业通过先进煤气化技术推广、新型催化剂的应用、智能化与数字化赋能、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新能源发电、余热余压利用等技术改造升级,合成氨综合能耗较“十三五”末下降约10%。下一步,安徽将做好绿色转型、产品升级、技术创新、成本管控等工作。大力推广环保新技术,实现清洁生产和“三废”资源化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研发投入,调整产品结构,向高效、环保、专用、功能型肥料转型;应用先进工艺、智能化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加强供应链管理,优化采购和物流;推进精细化管理,降本增效,助推行业可持续发展。

河北省氮肥工业协会秘书长崔宗照指出,如何通过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差异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序淘汰不达标的落后产能,实现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提质增效和环保治理升级,确保农业用肥需求是摆在化肥企业面前的一道艰难的必答题。第一要进一步强调环境保护,实现循环经济和绿色发展;第二要深度开发利用节能新技术,推动产业技术进步;第三要创新发展高效新型环保肥料,努力实现“环境友好”,确保粮食安全;第四要转型升级,优化资源配置,淘汰落后产能,发展优质产能;第五要坚持化工化肥行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共生耦合、产业循环发展方向。

山西省化学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毛宝琪表示,当前,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中国化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六省共链”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必然要求,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效率,单靠一省之力难以完全保障。山西也将继续深化区域合作,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个链条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新‘碳’途”是转型升级的核心方向。全省正在大力推动技术创新、结构优化、循环经济、智能化和数字化,提升生产和管理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山西期待在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高端新型肥料开发与生产、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优化、国际市场开拓与品牌共建、人才交流与培养等领域与兄弟省份深化交流与合作。

山东三家企业代表在大会上发言。山东联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经理桑海亮作了题为《强链、补链、延链,打造联盟特色的化工产业集群》的报告,兖矿鲁南化工有限公司副总路文学作了题为《双碳赋能产业革新,延链拓局谋定未来》的报告,芜湖磁轮传动技术有限公司教授级工程师王向东作了题为《磁轮调速--让调速节能、安全可靠、免维护》的报告。(协会秘书处)


 

氮肥甲醇行业技术创新成果丰硕、明确四项重点任务

 


7月35日,2025年中国氮肥、甲醇技术大会在安徽阜阳召开。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理事长顾宗勤指出,先进产能增加进一步助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过去一年,行业采用新型煤气化工艺替代传统工艺的趋势显著,一批采用干煤粉、水煤浆、碎煤气化等新型加压煤气化技术的合成氨、甲醇装置陆续投产。2024年,以烟煤、褐煤为原料,采用新型煤气化技术的合成氨产能占比达60%,较上年增长8.7%;采用新型先进煤气化技术的煤制单醇装置产能占比72.5%,较上年提高4.6%2024年,传统固定床常压间歇煤气化合成氨装置产能、产量占比均在15%以下。

顾宗勤表示,装备大型化、集约化进程推动合成氨行业规模产能形成“倒金字塔”结构,50万吨及以上年产能占比43.6%;尿素行业“倒金字塔”结构更为明显,50万吨及以上年产能占比高达85.9%

此外,行业核心自主技术不断突破,驱动产业持续升级迭代。顾宗勤介绍说,航天粉煤气化半废锅装置在安徽昊源集团合成氨装置顺利投运,副产蒸汽50/小时;山东瑞星3500吨级半废锅航天粉煤气化炉稳定运行;航天迈未公司半废锅/全废锅粉煤加压气化炉实现长周期稳定运行,副产蒸汽稳定不衰减;五环工程公司开发的第三代高效合成、低能耗尿素技术蒸汽消耗较行业平均水平低30%以上;青岛华捷公司研发的气化黑水闪蒸汽汽轮机发电节能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技术创新也使氮肥甲醇行业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顾宗勤介绍说,一是存量产能节能降碳水平持续提升。现有固定床间歇煤气化装置近半产能已经或计划实施清洁型改造或纯氧/富氧连续气化改造;新型煤气化装置通过回收煤气化、低温甲醇洗等装置的余热余压实现能量高效利用。二是新建装置高效技术和装备占比持续提高。一批新装置采用了半废锅流程的高效新型加压煤气化炉以及复叠制冷低温甲醇洗等技术。三是绿氨相关技术创新水平不断提高。东华工程公司开发的一种适应动态合成绿氨的余热制冷方法可解决波动性蒸汽难以利用的问题。四是部分企业通过提高绿电使用比例,强化与其他装置或产业耦合发展,降低了产品综合能耗和碳排放量。

顾宗勤提出了管控产能、装备升级、数智发展和标准建设等四项行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要强化氮肥、甲醇产能管控。目前合成氨产能已超越历史峰值,尿素产能达到7000万吨以上,甲醇产能更是不断刷新纪录,且未来产能仍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预计今年仍将有610万吨合成氨、660万吨尿素和760万吨甲醇计划投产(包括置换产能)。行业要严格管控产能,加强对新建项目的监督和对现有装置的升级改造。

二要推进技术创新与装备升级。行业应将重点聚焦于清洁高效煤气化、气体净化、催化剂以及大型合成工艺等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同时对能效水平低下、载荷较小的设备要逐步淘汰,升级为高效节能型设备。

三要提升行业智能化水平。企业应加强顶层设计,结合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绘制数字化转型建设路线图,并且加大技术投入,引进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设备,提升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四要推进氮肥、甲醇行业标准化建设。氮肥协会今明两年将聚焦多项重要标准的修订与编制工作,同时做好新一批标准项目的征集工作,构建更加完善、科学的氮肥、甲醇行业标准体系。(郁红)


 

碳足迹管理:图纸已绘,色彩待添

 


6月25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进展报告(2025)》(下称《报告》)。总结了2024年以来我国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进展,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任务书”和“施工图”明确,落地场景丰富,能力建设持续增强,全国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迎来良好开局。

“任务书”和“施工图”明确

《报告》指出,通过持续推进建设,我国碳足迹管理体系“两大基石”和“三项制度”初步建立。据了解,生态环境部联合14部门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明确抓规则标准和因子数据“两大基石”,鼓励地方试点和政策创新、重点行业企业先行先试,指导建立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分级管理、信息披露“三项制度”,编绘了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任务书”和“施工图”。

与此同时,《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工作指引》和《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和指南》国家标准发布,为产品碳足迹标准体系建设提供指引和方向,截至2024年底,发布和研制中的产品碳足迹核算国家标准达70余项,发布细分领域产品碳足迹核算团体标准100余项;反映国内实际的电力碳足迹因子及时发布,为各行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解决了“燃眉之急”;相关制度建设加快推进,为碳足迹工作提供保障。

此外,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的制修订优先聚焦基础能源、原材料、“新三样”。乙烯、石灰、工业硅、锂离子电池等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团体标准进入工信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四部门印发的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推荐清单第一批。

落地场景不断丰富

近年来,基于产品碳足迹的国际贸易政策和市场准入规则频现,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产品碳足迹纳入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要求。据《报告》介绍,除在金融领域的创新应用,碳足迹的落地场景越来越丰富。

一是探索将碳足迹纳入绿色低碳采购标准。2024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政府采购领域“整顿市场秩序、建设法规体系、促进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明确提出适时将产品碳足迹相关要求纳入政府采购需求标准。二是有序推进碳标识在消费品领域推广应用,包括鼓励头部电商平台展示产品碳足迹信息和碳标识等。三是探索将碳足迹应用于企业低碳发展、产品低碳设计等场景。推动建设重点原材料、装备、有色金属等行业绿色低碳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产品碳足迹核算相关模型,为行业企业提供低碳技术服务与解决方案。

据《报告》统计,江苏、甘肃、宁夏、天津、湖南、陕西、重庆、浙江、湖北等省(区、市)结合实际研究编制省级碳足迹管理工作方案或实施方案,配套发布相关工作规范、管理细则等文件,明确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协同机制和实现路径。浙江、江苏、山东、广东、四川、北京等省(区、市)探索开展碳足迹标准研制、本地化数据库建设、碳足迹评价等方面工作。

四方面发力打通全链条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指出,下一步,将进一步健全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体系,加快研究重点产品碳足迹因子,探索打通产品碳足迹管理工作“全链条”,加强国际交流,促进碳足迹规则国际认可。

一是夯实规则基础,让碳足迹工作有规可循。进一步健全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体系,开展分类指导,推动团标、行标和国标互相衔接、同向发力。按照“急用先行”原则,加快填补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空白,为加快推进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提供标准化支撑。

二是筑牢数据基础,让碳足迹工作有数可用。加快推进煤电油气等基础能源和石化等原材料以及交通等重点领域产品碳足迹因子研究工作,尽快完成上游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图谱绘制,推动产业链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持续更新电力碳足迹因子数据并推动国际互认,鼓励地方和行业企业建设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加快建设国家碳足迹因子数据库,强化碳足迹数据质量控制管理。

三是加大制度供给,推动碳足迹工作先行先试。推动产品碳标识认证管理办法、认证目录和实施规则研究制定,开展分级管理制度研究和行业应用,推进产品碳足迹纳入信息披露相关政策。鼓励地方、行业企业先行先试,加强碳足迹管理创新,开展碳足迹标识认证,探索打通产品碳足迹管理工作“全链条”。

四是加强交流合作,促进碳足迹规则国际认可。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对话交流、信息共享和能力建设,利用双多边机制加强与欧美等经济体对话交流,借助相关国际组织加强国际合作。逐步推进国内核算标准、因子数据、人员和机构资质等国际认可,积极参与国际标准规则制定,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刘冰逸)